我国在2002年就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不仅强调工业自身发展,还关注工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对经济结构变迁的影响以及引发的社会发展模式的深刻变化。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在人口规模巨大的背景下,实现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重要目标,必须进一步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以确保我国在2035年迈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技术进步特别是自主创新推动,而我国在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方面的对外依存度却较高。近年来,发达国家加大了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力度,使我国唯有通过自主创新来实现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因此,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之上的工业现代化,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意味着我国的劳动力报酬显著提升,整个产业的发展就必须更有效率、更有竞争力。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依然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这使得我国制造业劳动报酬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相适应。因此,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优化制造业供给质量,增强制造业生产效率,进而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促进居民收入水平提升,让14亿多中国人民共享新型工业化带来的发展成果,共同迈入现代化社会。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下,以资源消耗为支撑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正在开拓全球工业竞争新战场和重塑工业发展新路径。全球产业竞争不再局限于自然资源和能源矿产领域,还在绿色产品、低碳技术、排放标准、环境规制、企业管理、消费方式、生态系统等方面全面铺开,改变了工业价值创造的内涵和外延。因此,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协调好经济社会增长和资源环境保护,加快我国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助力工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当前,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从产业结构现代化、创新体系现代化、要素配置现代化、制造模式现代化、产业治理现代化五个方面,打造工业发展的新动力、新优势、新布局、新路径。
一,建设多业态梯度共存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为方向,推进产业体系更加安全可靠、附加值更高,产业门类更加丰富、更有韧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明确了产业发展的重点战略和基本方向,并强调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对此,我们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一是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创新,加快应用新技术、新工业、新材料、新装备,对生产线和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升级,系统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二是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探索建立新技术、新业态应用场景,加快新兴领域技术工程化、产业化,围绕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空天科技等领域,加快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三是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研发设计、三方物流、金融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外包等领域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二,构建高水平自立自强的产业创新体系。把创新体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掌握发展主动权,在科技自立自强中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企业在创新资源配置、创新方向选择、创新成果应用等方面的主导权,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建立完善基础领域创新突破长效机制,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优化整机企业和配套企业的协作关系,推动上下游企业创新突破、成果应用和迭代升级。三是完善创新政策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健全创新容错机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让企业在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三,建设营造有利于工业发展的生产要素体系。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一是强化制造业人才供给,完善制造业从业人员薪酬增长机制,保持制造业从业人员对收入的稳定预期。开展制造业从业人员技能提升行动,不断提升制造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实施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产业人才培养试点,为新工业革命积蓄人才力量。二是强化资源要素支撑,优化工业用地制度,推动土地、厂房、人力、电力、资金等重点要素向工业聚集。三是完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对竞争前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支持,深化产融对接合作,推动形成全周期、全类型、全覆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网络,切实缓解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
四,建设高端智能绿色的先进制造体系。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数据等新型要素投入,推动建设高端智能绿色的先进制造体系。一是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水平,加快工业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等设施建设,推动5G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等部署,打造一批国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引导企业利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改造既有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二是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重点行业低碳转型,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面推进节能节水工作。三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大力发展优质制造,推动质量管理技术与工具创新和应用,弘扬品牌文化,讲好“中国制造”品牌故事,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完善开放包容的工业治理体系。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优化治理手段和治理模式,更好适应工业发展需要。一是持续编制综合性、行业性、区域性的发展规划并进行滚动评估、更新,强化制造业发展顶层设计的一致性、连续性,促进各方凝聚共识、积聚力量。二是加快产业政策转型,推动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协同,推动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三是推进数字治理等新型治理模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进行预警监测、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为工业数据治理效率提升、业务和产业优化、组织架构升级、精益运营与科学决策赋能。